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症状是什么?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怎么治疗?

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症状是什么?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怎么治疗?

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

 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男女患病机会相等 以杂合子多见 多无临床症状 在静脉血栓患者中仅4%为ATⅢ缺乏症患者。

目录

1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
2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
3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有哪些典型症状
4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应该如何预防
5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
6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病人的饮食宜忌
7.西医治疗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常规方法

1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

  1 发病原因

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。

  2 发病机制

  ATⅢ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(1q23~25)。在单倍体染色体基因组中为单拷贝 含7个外显子 DNA全长14kb。采用人肝RNA启动子延伸分析法已获ATⅢmRNA起始位图谱。ATⅢ转录起始于5’端距ATG启动编码子72bp处。3’端距终末编码子49bp处 含AATKAA序列。该序列下游224bp处为酶解或多聚腺苷酸作用位点。基因表达有组织特异性 但对其调控机制为顺式调控序列或逆式调控因子 尚不了解。已发现两个调控元件 但在5’区中不能发现常见的TATA CCAAT或GC等调控元件。

2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

  本病的并发症 与血友病相似 主要是出血。深部组织内血肿可压迫附近血管引起组织坏死 压迫神经可出现肢体或局部疼痛 麻木及肌肉萎缩 压迫血管可致相应供血部位缺血性坏死或淤血 水肿。口腔底部 咽后壁 喉及颈部出血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。患者可因反复关节腔出血致使血液不能完全吸收 形成慢性炎症 滑膜增厚 纤维化 软骨变性及坏死 最终关节僵硬 畸形变 周围肌肉萎缩 导致正常活动受限。

3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有哪些典型症状

  本病主要表现是静脉血栓(60%) 某些患者可伴有肺栓塞(40%) 50%以上的患者有1次以上的血栓病临床表现 虽然各年龄都可发生 但67%患者初次发病年龄为10~35岁(中位数20岁) 其中约1/3血栓发生无诱因 常见诱因为妊娠 分娩 长期卧床 口服含雌激素避孕药 手术 创伤 感染等 血栓常见部位是下肢深静脉 髂静脉 股静脉和浅静脉 其次是盆腔静脉 上腔静脉 肠系膜静脉 肝静脉和门静脉(后二者可产生Budd-Chiari综合征) 少数报道为肾 脑和视网膜静脉血栓 动脉血栓的报道亦属少数。

4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应该如何预防

  遗传性ATⅢ缺乏症无症状者无需预防性抗凝治疗 因回顾性分析资料均表明本病血栓并发率及死亡率均不高 但是因各家系的血栓发生率有所不同 目前对15~40岁ATⅢ缺乏者 处血栓高危期 如妊娠 手术 则主张给以抗凝预防血栓并发症。手术期应用ATⅢ浓缩剂或低剂量肝素皮下给药 都有不少成功的报道。

5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

  对于年轻血栓患者 复发性血栓或家族好发倾向者 是否值得进行实验室筛选 尚无统一意见 这种因为具有些此3项临床特征的静脉血栓患者中仅30%可查出属ATⅢ或蛋白C或蛋白S缺乏 反之 ATⅢ或蛋白C或蛋白S缺乏者中仅13%呈现上述本项临床特征 英国血液学会建议对年龄40~45岁静脉血栓 复发性静脉血栓或血栓性静脉炎 不寻常部位的血栓 明显血栓家族史者或反复习惯性流产者进行调查 低ATⅢ活性水平有诊断价值。

  1 免疫学试验测血浆ATⅢ抗原;

  2 交叉免疫电泳试验测定异常分子 在存在肝素下出现慢峰则提示ATⅢ-肝素结合部位变异;

  3 功能试验 包括ATⅢ肝素辅因子活性试验和渐进性ATⅢ抑制试验 辅因子活性试验是本病的最佳筛选试验 所有缺乏症均表现出异常 渐进性ATⅢ抑制试验是基于缺乏肝素加速条件下ATⅢ的蛋由酶抑制活性与靶物蛋白酶之间的互相反应 该试验能筛选出ATⅢ-肝素亲和力受损的患者 表现为ATⅢ渐进性抑制活性正常 但肝素辅因子活性低下。

6.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病人的饮食宜忌

  1 遗传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的食疗方

  饮食均衡 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 多吃鸡蛋 大豆等高蛋白质食品 注意饮食清淡 可进行适量的运动。

  2 反射性躯体神经病最好不要吃什么食物

  忌烟酒 戒辛辣 咖啡等刺激性食物。

7.西医治疗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常规方法

  一 治疗

  ATⅢ缺乏症并发血栓 可采用的药物是肝素 口服抗凝 ATⅢ替代治疗及雄激素制剂。

  1 肝素

  是并发静脉血栓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手段 某些大面积血栓栓塞急性期病例需考虑溶栓治疗。普通肝素的有效抗凝需维持APTT时间1.5~2倍延长。无血栓并发症的ATⅢ缺乏妇女 妊娠早期或分娩期普通肝凝剂量使APTT延长10s。常采用肝素皮下注射6250U 2次/d 分娩日停肝素 在产后48~72h恢复使用肝素 之后改为口服抗凝并维持口服抗凝3个月。肝素治疗本身可使血浆ATⅢ水平轻度下降 但不致因此引起血栓。ATⅢ水平减低对肝素治疗有抵抗者(血栓见延伸)或无反应者 有指征合并应用ATⅢ浓缩剂1000~5000U/周 肝素长期使用 尤其妊娠妇女有并发骨质疏松的报道。

  2 口服抗凝

  华法林口服抗凝 常在肝素治疗同时或后期给药 以抵消华法林治疗初1周内诱发的短暂高凝期。华法林治疗诱发短暂高凝的原因为 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蛋白——蛋白C 因其半衰期最短而最先被华法林抑制 之后才发生其他促凝蛋白活性被抑制。华法林通过胎盘 故妊娠早期(6周内)及分娩期妇女禁用 以避免致畸或产妇分娩期出血。此时应该用肝素抗凝。可在妊娠第3期采用华法林直到妊娠36周或分娩前1周再转为肝素治疗。分娩后经肝素过渡到改为口服抗凝治疗。这种设计的治疗方案可以避免肝素使用期过长致骨质疏松并发症。华法林抗凝强度采用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比值(INR)作监测。首次发作或妊娠后的血栓 维持INR值2.0~3.0(即1~2倍延长) 复发性血栓病则维持INR值3.0~4.0(2~3倍延长) 治疗至少3~6个月。

  3 ATⅢ替代治疗

  冷冻血浆替代 因输注容量极大而使用受限。ATⅢ浓缩剂国外已有商品 虽经高温灭活HIV及肝炎病毒 但与一般生物制剂应用原则相似 给药前需权衡利弊。各种商品ATⅢ制品都含某些无功能分子 需以功能试验监测疗效 使血浆ATⅢ水平维持80%~120%。输注ATⅢ0.75~0.8U/kg可升高血浆水平1%。ATⅢ生物半衰期t1/2为61~92h 故ATⅢ缺乏妇女的一般输注量1000~1500U 1次/周 同时合并肝素12500~15000U可增强抗栓疗效 但肝素可使ATⅢ半衰期缩短。妇女分娩期可增至ATⅢ1000U 每天或隔天输注。

  4 雄激素

  遗传性ATⅢ缺乏者使用达那唑 司坦唑(康力龙) 羟甲烯龙(康复龙)等雄激素制剂可升高血浆ATⅢ水平 也有作者报道同时升高依赖维生素K的促凝因子的血浆水平而无应用前景。故作为常规推广应用尚需对照试验来证实其安全性。

  预后

  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。